top of page

彭云緹﹕她們如何抵達

  • wyvting8
  • Mar 10
  • 2 min read

ree

1

瓊玉的腳步從桃園延伸至石岡,

從家裡的雜貨到工廠,在月台尋婿

從手指上的冰果室記憶 走進瓦房門口。

遷徙是一種節奏,

先是日語再是母語,再是婚姻,

最後震地的人生分水嶺

雜貨店的貨架、麵店的鍋子、帳簿上的數字,一隻貓從屋簷躍下,

日文老歌在記憶裡迴盪,

《岸壁之母》,

唱的是離去的人,還是留下的人?

她適應得很好,

或者說,這本來就是一種生活的方式。

她站穩了,站在石岡的土上,

鞋底的泥土已經和這裡的雨水混合。


2

劉媽媽在北埔長大,

在田野間學會了摘茶,在客家伙房學會了生火,

也在工廠的機械聲裡進入角色。

她的遷徙並非選擇,而是結果,

從茶園到工廠宿舍,

從父親掌心的寵愛,到婚後的伙房長媳,

社會關係變動,家庭角色轉換,

她成為「劉媽媽」,但不再是誰的女兒。

帽簷下的眼神,藏著過往與適應,

帳中的蝴蝶飛舞,

她不再回頭看它們。

「人啊,還是要吃一點苦,」

這不是抱怨,而是一種生活哲學,

是經歷時間的人,對變遷的回應。


3

秀珣的腳步,沒有因婚姻而遷徙,

她的遷徙,是另一種路徑。

父親是異鄉來的人,

母親是本地人,

但她在這塊土地上,始終找不到自己的位置。

身分的邊界,政治的劃分,

她夾在認同的縫隙裡,

無法完全歸屬某一方,

也無法完全被接納。

她來到石岡,卻不是因為家庭,

而是因為戲劇,因為一種集體的創造,

她在這裡編織故事,也讓自己成為故事的一部分。

眷村的聲音、劇場的燈光、

那些曾經被忽略的聲音,

在這裡找到出口。

她說:「把我當成我。」

她不再尋找一個標籤,

她成為一個參與者,而非一個旁觀者。


4

她們來到這裡,

透過婚姻,透過家庭,透過勞動,透過創作。

這片土地見證了她們如何適應,

如何被塑造,也如何在變動的結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
田野、工廠、伙房、劇場,

空間的轉換,也是身份的變遷。

在日常生活的縫隙裡,

將自己的故事編入集體的敘事中。

她們如何抵達?

她們帶著過去,踏上現在,

站在這裡。


Comments


​訂閱計劃資訊

保持聯絡,多多指教﹗

  • White SoundCloud Icon
  • White Facebook Icon
  • White Twitter Icon
  • White Instagram Icon
  • White YouTube Icon

© 2024 by Essential Quest  Powered and secured by Wix

bottom of page